<rt id="qypsns"></rt>

    <sup id="qypsns"><span id="qypsns"><cite id="qypsns"></cite></span></sup>
    
    

    <noscript id="qypsns"><dl id="qypsns"></dl></noscript>

    1. <sup id="qypsns"></sup>
    2. 0592-6510284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

      全球能源合作呼喚能源互聯網

      發表日期:2017-03-30 16:23

      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就是一部能源發展的曆史。随着能源利用從生物質能到化石能源,再到可再生能源的轉變,人類文明經曆了農業低碳社會到工業高碳社會的轉變,正在進入以“新能源+互聯網”為特征的後碳時代,積極發展能源互聯網是中國應對下一次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策略。


      近些年,随着全球經濟總量和規模日益加大,全球面臨的能源資源瓶頸和生态失衡日趨嚴重。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目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約為 27%,石油為33%,天然氣為21%,化石能源合計為81%。而包括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在内的非化石能源等僅占19%,未來拓展新能源 比重的空間十分巨大。


      而從國内情況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制約、環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嚴峻挑戰,粗放的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總消耗 已達到36.2億噸标準煤,占全球的21%,創造了11%的GDP。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地區的4倍。工業行業單位能耗,如粗鋼能 耗、水泥綜合能耗、有色金屬綜合能耗、煉油單位能量因數能耗、乙烯綜合能耗以及火電供電煤耗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 的發展方式導緻總能耗不斷上升。近1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高達0.7,能源環境壓力和發展瓶頸日益增大。


      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地區在前二次工業革命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地球環境容量的過度占用,造成了今天世界性資源缺乏和全球生态以及氣候變化 等全球環境災難,嚴重壓縮了未來全球的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空間。發展中地區不可能再沿襲發達地區以無節制地消耗地球資源和以生态環境損壞為代價的工業化 模式。當前僅占全球20%的發達地區十多億人口,其人均能源消費高達6.5噸标準煤,是發展中地區的3.8倍。在其能源消費總量基本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可 以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消費,改善能源結構,逐漸向可再生能源體系過渡。


      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積極探索能源互聯網戰略。2001年,美國提出名為“智能電網”的新電力能源供應系統概念,并于2003年正式展開研究。智能電 網旨在構建一張全美骨幹電網、區域性電網、地方電網和微型電網等多層次的電力網絡,以實現自動化、、穩定可靠、可靈活應變及品質有保障的電力供 應。該計劃将在2030年完成。


      德國宣布了轉向可再生能源的戰略目标,政府正和6個試點地區合作,研究和測試“能源互聯網”:數萬家德國企業和數百萬戶家庭将收集當地生産的可再生能 源,用氫氣或其他方式儲存起來,通過智能電網在全國範圍内共享,就像我們在互聯網上共享信息一樣。再加上插電式零排放交通方式等,構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 支柱。數十年的工業實力将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使德國成為新一輪革命的“領頭羊”。全世界會緊密關注德國的這一實驗,如果德國能有效推動實現一個可持續 和繁榮的“無碳”歐洲,歐盟将實現重生。


      2014年7月,中國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提出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他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由跨洲、跨國骨幹網架 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輸電網、配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應各種集中式、分布式電源,能夠将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 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是服務範圍廣、配置能力強、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特征。


      以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新型能源體系革命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展望未來,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為世界主導能源,從而走上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實現由不可持續的現代工業文明向未來可持續的生态文明過渡。


      一方面,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有效解決全球能源資源分布和市場需求嚴重失衡的問題。貿易全球化、生産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早已滲透到能源領 域,能源市場已成為全球化的市場。各國能源相互依賴加深,能源越來越超越消費國和生産國的界限,呈現出全球化的特征。


      以石油為例,中東和俄羅斯石油産量約占全球的45%,其消費量隻占13%;北美、歐洲和亞太石油産量隻占全球的36%,而消費量卻占76%以上。此外,全 球能源市場分散,令風能、太陽能的集中規模化開發和借助特高壓等技術的電力遠距離輸配成為必然趨勢。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快全球能源合作,實現“能源一體 化”,創造一個更加一體化、充分競争的市場以及能源合作機制。比如,建立地區性共享能源儲備,構築面向未來的,包括天然氣管道建設、智能電網建設、新能源 網絡建設在内的能源基礎設施藍圖等。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互聯網帶來能源形式、生産方式、存儲形式、分享機制等廣泛的變革。根據世界生物能源協會預測,到2020年,30%的電力将來自綠色能 源。以交通為例,到2030年,插電式電動車的充電站和氫能源燃料電動車會普及全球,并将為主電網的輸電、送電提供分散式的基礎設施。到2040 年,75%的輕型汽車将由電驅動。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為插電式電動車、氫燃料車、家庭和工廠提供充足的電力,有望形成全新的經濟模式。


      因此,中國必須以發展能源互聯網為契機,加快提升基礎制造和能源生産能力,做好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儲備。(信息來源:電網報)

      色色综合_欧洲熟妇性色黄在线观看免费_岳让我扒她内裤_特级欧美aa毛片免费观看